由于小兒上呼吸道的解剖特點(口咽部肌肉發育差、鼻口窄、舌體大、聲門位置高等) 易發生呼吸道梗阻、喉鏡置入困難、聲門顯露不清等問題。所以在使用時,要仔細操作,嚴密檢測,努力將并發癥降低到最低限度。
下面通過小兒麻醉中容易出現的并發癥指出麻醉過程中需要的注意點:
1.麻醉方法及藥物的選擇
為保證小兒喉罩順利置入,消除口咽部的刺激,一般多采用丙泊酚4mg/Kg或靶控濃度8-14μg/ml進行誘導,如用氯胺酮誘導,劑量一般為3.1-3.5mg/Kg,七氟烷用于小兒插入喉罩50%和95%的最低肺泡有效濃度分別是1.5%~2.0% 和2.0 %~2.5%,但是復合笑氣時吸入劑量可相應減少。小兒麻醉維持中主要是外科刺激而不是喉罩的耐受性決定麻醉藥的劑量。自主通氣時4μg/ml靶控濃度的丙泊酚可以提供滿意的臨床效果。復合其它麻醉性鎮痛藥如阿芬太尼0.008-0.0125μg/(kg.h)時丙泊酚劑量可減到1.7-3mg/(kg.h)。如丙泊酚輔用雷米芬太尼,可有助于喉罩的置入和減少咳嗽、惡心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2.呼吸道梗阻
喉罩位置不當、通氣罩折疊或旋轉、會厭下垂部分遮蓋聲門、通氣罩充氣過度、溫度升高或N2O彌散使通氣罩內容量增加及聲門閉合等原因均可導致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性梗阻。由于小兒舌體大,聲門位置偏高偏前,會厭大且松軟等解剖特點,常會遮蓋咽部,更容易造成呼吸道不暢,其呼吸道梗阻的發生率高于成人近兩倍。{子彈頭空腸營養管}
3.反流、誤吸
由于麻醉、肌松藥的應用,手術操作和并發癥的影響等,可明顯減低食管下端括約肌(LOS)、食管上端括約肌(UOS)張力和正常生理保護性反射(咳嗽、屏氣等反射) ,存有潛在反流、誤吸的危險。而且胃泌酸量、pH 值與年齡成線性關系,加之小兒神經發育和食管的解剖有別于成年人,即小兒胃液的容量相對較多,胃內壓較高,pH低,為此在麻醉中反流誤吸的危險性相對較大。且喉罩并不能有效隔離食道和氣管,加之麻醉變淺、停止麻醉、手術、咳嗽等因素影響時,極易誘發反流誤吸。喉罩自主呼吸和控制呼吸時均有不少胃內容物誤吸的報道。且應用正壓通氣氣道壓力>20cmH2O 時胃膨脹反流事件最易發生(特別是小兒)。也有報道稱如注意選擇低風險患者,手術操作適當并避免麻醉過淺,實用喉罩時肺誤吸的機率實際上與面罩和氣管內插管相似。同樣有研究發現,使用喉罩及其操作引起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增加的程度大于胃內壓。因此,使用喉罩實際上增加抗反流屏障壓,避免反流發生。
4.喉罩周圍漏氣
喉罩型號選擇不合適、氣道壓力過高、置入過淺或過深甚至罩囊內注氣過多都會影響喉罩與呼吸道和胃腸道的密閉性導致喉罩周圍漏氣,從而分別導致通氣失敗和胃腸道脹氣。調整頭部的位置如抬高或后仰可顯著改善漏氣情況。
5.術后咽喉痛
使用喉罩術后咽喉痛的發生率很低,據Alexander等報道使用喉罩術后咽喉痛只有7%,而氣管插管可達47%,面罩和口咽通氣道可達10%。但在喉罩不熟練的情況下,咽喉疼痛的發生率可增加到12%。Wehrle和Gottstein在1997年研究了121個進行耳鼻喉手術的小兒,研究僅有7個小兒術后主訴咽喉痛,他們認為這些可以通過將囊內壓維持在25-70cmH2O來避免。
6.喉痙攣
喉痙攣是聲門上咽喉部肌肉出現強有力的收縮或痙攣,導致上呼吸道的部分或全部阻塞,是一種由于刺激引起的自我保護反應。
在麻醉過淺的情況下置入喉罩,可誘發嚴重喉痙攣導致氣道負壓和肺損傷;手術或吸痰等刺激引起咽喉反射也可致喉痙攣??刂坡樽砩疃瓤杀苊獍l生喉痙攣。機械通氣使用肌松藥可減少喉痙攣的發生。
7.CO2潴留口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小兒喉罩麻醉中尤為常見。如果PETCO2<50 mmHg(6.7 kPa)、SpO2正常,可繼續維持喉罩麻醉。在嬰幼兒為減少喉罩自主呼吸下的CO2重復吸入,吸入氧流量應保持每分鐘通氣量的2倍,注意監測PETCO2濃度,必要時施行間斷輔助呼吸,避免CO2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