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氣道維持工具,是一種介于氣管導管和面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人工氣道,與氣管插管相比,操作簡便,不需要肌松藥,不需要使用喉鏡顯露聲門,是在盲探下插入,對喉頭無直接機械刺激,不需要插入氣管內,沒有氣管內插管時誤入食管或主支氣管的問題,對病人刺激小,插管反應輕,避免了對氣管刺激所造成的一系列并發癥。全麻時氣管插管、拔管的過程對咽喉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導致病人機體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微創手術是今后手術發展的方向,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的優點,已應用于多種手術。本研究擬比較喉罩與氣管插管對全麻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并發癥等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30例腹腔鏡下行婦科手術、ASAⅠ—Ⅱ級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例。Ⅰ組為喉罩加靜吸復合全麻;Ⅱ組為氣管插管加靜吸復合全麻。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g,東莨菪堿0.3mg。進入手術室后應用多功能麻醉監護儀行心電監護,連續觀察BP、HR、SpO2、ECG、PETCO2。麻醉誘導應用順式阿曲庫安0.15mg/kg、異丙酚2mg/kg及芬太尼0.2mg靜脈注射誘導。Ⅰ組患者麻醉誘導后置入喉罩。麻醉誘導后插入氣管導管。術中麻醉維持使用七氟烷1.5%—3.0%、瑞芬太尼0.15—0.25ug/(kg·min)靜脈泵注、順式阿曲庫錢0.05mg/kg間斷靜脈推注等。根據PET-CO,結果調整呼吸頻率、潮氣量,使PETCO,維持在35-45cmH20,術畢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后拔除喉罩或氣管導管。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置管前及置管后1 min的HR、MAP;
②兩組患者氣管插管或置入喉罩時、術中及拔管前后是否出現反流、嘔吐、誤吸及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發癥。術后隨訪有無咽喉痛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統計,應用t檢驗作統計學處理,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置管前后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Ⅰ組患者置入喉罩前后HR、MAP無明顯變化。而Ⅱ組患者插管后HR、MAP高于插管前(p<0.05)。
2.2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中均未出現嘔吐、反流、誤吸及心血管并發癥。
Ⅰ組患者發生咽喉痛1例,Ⅱ組患者發生咽喉痛8例,Ⅱ組并發癥的發生率(26.67%)顯著高于Ⅰ組(3.33%),p<0.05.
3 討論
全麻誘導過程中特別是氣管插管時咽喉和氣管內感受器受機械刺激,引起交感腎上腺素系統活動亢進,血流動力學變化,從而使上述應激反應過度激活導致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紊亂。如患者發生嚴重的惡心、嘔吐、嗆咳。喉鏡暴露聲門和氣管插管可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副反應,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危害極大,并導致術后咽痛等并發癥。本組資料中Ⅰ組在全身麻醉中使用喉罩,對咽部刺激小,所以咽痛并發癥僅1例。
圍術期的應激反應是麻醉和手術共同面對的臨床問題,近來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應激反應可引起機體循環、內分泌、代謝及免疫等一系列改變,強烈的應激可改變機體穩態,使機體耗氧和心臟作功增加,出現心律失常、高凝狀態和免疫抑制,導致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的升高。
婦科腹腔鏡手術由于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臨床應用日益普遍。以往多實施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但是氣管內插管常引起應激反應及呼吸道并發癥。喉罩的置入和拔出同傳統的氣管內插管比較,具有血流動力學穩定、首次置管成功率高、對咽部刺激小等優點??蛇m當緩解應激反應的程度,維持循環功能的穩定,減少圍手術期并發癥。但是由于喉罩與喉頭連接不如氣管插管緊密,有時因體位變動而易引起氣道密閉性不足或氣道梗阻。因此,使用喉罩時必須強調術中呼吸管理,減少體位特別是頭位變動。插入喉罩前,應將喉罩氣囊盡量排空,并涂以潤滑劑。同時對飽胃者或反流、誤吸可能性大者應禁用喉罩,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誘導后患者喉罩置入比氣管插管后心血管系統更平穩,術后咽喉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減少,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置人喉罩是一種安全簡便的方法,避免麻醉誘導后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而且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其舒適度。